贵州医科大学药学学科历经八十余载的发展,已构建起完整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。学科肇始于1938年著名药理学家周金黄先生的奠基工作,1944年王季午教授开创贵州药学教育先河。近年来,学科建设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:2017年获批贵州省区域一流学科,2018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并获专业硕士学位授权,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,202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,2023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-的优异成绩,药理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%,彰显了学科的综合实力。
学科建设以“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为特色,形成药物化学、药剂学、药理学、药物分析、生药学等优势研究方向。师资队伍实力雄厚,现有专任教师185人,其中高级职称占比84.8%,博士学位教师146人。导师队伍采用“学术+产业”双轮驱动模式,既包括承担国家级项目的学术导师,又聘请来自益佰制药等重点企业的高级研发人员作为产业导师,构建了独具特色的“双导师制”培养体系。
在人才培养方面,学科建立了层次分明、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教育体系。学术型研究生依托“中药功效成分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”等高水平平台,聚焦基础理论研究;专业型研究生则强化实践能力培养,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应用型研究。本科生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建设了多个省级一流课程和实践教学平台。
科学研究成果丰硕,近年获国家级项目154项,科研经费达1.82亿元,发表SCI论文720余篇,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,授权发明专利89项。学科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,建设20余个产学研平台,完成技术转移16项。
展望未来,贵州医科大学药学学科将继续发挥区域特色优势,深化民族药研究,完善人才培养体系,为推进贵州医药产业现代化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。